李林森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 2012-03-30      访问次数: 3

 

 
 
李林森同志人生格言
 
 
公道正派、甘为人梯
习惯优秀、追求卓越
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生命 之 火
——一个基层组织部长的无悔人生
《人民日报》 2011年9月22日 盛若蔚
 
他就是英雄。他用自己的行为书写活着的每一天,他离去时,人们甘愿续写他的故事,镌刻他的墓志铭……
他像一颗流星,一划而过,却刺破苍穹,发出最耀眼的光;他似一束焰火,转瞬即逝,却留下永恒,放射最壮丽的美。
20年前,他怀揣梦想,迈着大步,从巍巍巴山走来;20年后,他魂归故里,重将自己托付绵绵巴山。
2011年7月31日12时25分,四川达州市中心医院。一阵紧张全力的抢救,仍然没能把他留住。
42岁,正值壮年。四川达州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就这样匆匆走完了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旅程,留下万般不舍。
巴山没了季节,只有被泪水打湿的8月……
 
热血
把工作当命,把事业当命,把命令当命
川东多山,豪杰辈出。70多年前,英勇的红四方面军就曾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激昂奋战,血染巴山。
1969年,李林森出生在达州市宣汉县大山里一个普通的农家。作为长子,家人寄予厚望,为其取名林森,属意日后能成栋梁之才。
大学毕业,风华正茂。本可留在城市,李林森却选择回家乡做一名“教书匠”。敬业、严谨、坚韧……这份为人师表的职业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人生基础。3年磨砺,李林森推开县检察院的大门,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检察官。
如果人生的轨迹照此演进,也许李林森后来不会经历那么多的人间悲喜。
1997年,在检察院顺风顺水的李林森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申请下派当村官!
“那个时候,大学生干部申请到乡镇都少,何况村?”宣汉县委副书记张宗昭清楚地记得,“他是全县头一个,而且还申请到最贫困落后的村子去,一大新闻呢!”
就这样,五宝镇梨耳村迎来一个年轻的党支书。
梨耳,穷得出名。别说县城,离五宝镇也有20多公里山路。
“来了,就干出个样!”山里娃不信邪,他想看看自己行不行。
建广播站、修渠筑道、发展党员……一年下来,李林森干得风生水起。及至任职乡镇,这段经历成了他攻坚破难的宝贵财富。
“我是洪水冲出来的干部!”多年以后,李林森如此自嘲。但在五宝镇2万多名乡亲眼中,这个年轻的镇党委书记就是他们不折不扣的“救命书记”!
2004年9月5日深夜,前河边的五宝镇早已沉入梦乡。谁也想不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正悄悄逼近。
下游突发超大规模山体滑坡,河床瞬间被堵,洪水不泄反上,生生圈出一个宽1300米、库容2亿立方米的巨型堰塞湖——地势低洼的五宝,不幸坠入“湖底”。
黑暗中,人们急切的呼救声和牲畜水中挣扎的惨叫声,一浪高过一浪。
五宝人哪见过这般场面:洪水漫过山庄、漫过田地、漫过河堤、漫过街区……不到两小时,平日繁华热闹的小镇,就噩梦般地化为“水中孤城”,停水停电断联。
时间就是一切!李林森紧急召开只有3分钟的动员会:“现在没法详细安排,也没有救援设备,只有一条请记住:老百姓的命就是我们的命!”
9个火线组建的应急分队迅速撒出去,通知村民紧急转移。一场与洪魔夺人、同时间赛跑、跟死亡抗争的生命大营救,在如漆的夜色中展开。
“一个不能死、一个不能伤!”这是上级下达的死命令,李林森掂得出分量。
“救命啦!”“救命啦!”扎起简易木筏,循着呼救方向,一道微弱的手电光柱,在惊慌失措的村落里上下穿梭。
一次、两次、三次,背出80多岁的覃宗秀老人,疏散出被困教室的50余名师生……李林森嗓子喊哑了,就用手比划,实在背不动了,搀扶着也要让群众脱离危险。
翻过百道墙,越过千户窗,衣服不知被扯破多少口子,身上不知被划出多少血痕,更记不清往返跑了多少趟……李林森先后9次把鞋脱给逃命的灾民,给他再找来一双,不久他又光着脚丫……
三天三夜奋战,两万多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创造了当地救灾史上的奇迹。
洪水未退,公路被淹。除了一身衣服,很多群众什么都没带出来。
“不能让一个人饿倒、病倒!”在史无前例的大灾面前,李林森深知:现在全镇老小都看着他,自己代表党组织,自己就是主心骨!
“把红旗高高地竖起来,必须老远就能看到它!”关键时候,李林森想到红旗。
很快,临时安置点上,各式各样的红布剪成“红旗”,次第飘扬,五宝升腾起红色的希望!
严重缺觉,脸色蜡黄,身影憔悴。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李林森一直在透支。终于,在去救灾物资发放点途中,他两眼发黑,一头栽了下去——这已是几天内第三次晕倒。可一醒过来,他又一手打着吊针,一手掏出手机询问灾情。
现场一位副县长看见,责备他“太不爱惜身体”,强行夺下手机。他火了,“还有那么多事等着我干!我躺下了,老百姓怎么办?”
洪水消退,满目疮痍,重建重任又扑面而来。
一身迷彩服,一双黄胶鞋,一个扩音器,这是李林森每天不变的行头。白天,去安置点巡查;晚上,到建房点督工。就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每天高强度运转20小时以上,天天如此。
干群同心,其利断金。一幢幢灾民新居拔地而起,一副副“共产党好”的春联透出喜悦……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年重建一个新五宝!”的艰巨任务提前圆满完成。
巨灾之下,未死伤一人,未发生疫情,未挨饿病倒一人;更难得的是,泡在洪水里3个月,无一人上访……一场天灾,让五宝人领略了李林森的“拼命三郎”精神。
把工作当命!把事业当命!把命令当命!
即便不眠不休,即便频频吐血,还是这个劲儿!
“他从来不对组织说‘不’,更不讨价还价。”张宗昭说,任务交给李林森,俩字——放心!
“共产党的干部,得豁得出去,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群众,要懂得报恩。”李林森的血管里,始终奔淌着一股股忠诚热血。
 
 
公道
“组织部是个渡人的梯!就是要树立重基层重边远的用人导向!”
抗洪得力,火线提拔,李林森擢升宣汉县副县长。2006年2月,他交流至更偏远的万源市,9个月后改任组织部长。
组织部长,要害岗位。万源的组织部长,更不好当。
三省结合部、七县交汇处,这个“万水之源”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矛盾亦多。
“组织部是个渡人的梯,导向至关重要。”对工作,李林森清醒定位。
“贫困山区,都不容易,风气搞坏了,谁还干事?”
“以德才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靠公论定取舍!”
“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
……
万源的干部,在不同场合都聆听过李林森的“布道”。但触动神经的,是王承兴“土鸡变凤凰”的实例。
2009年的腊月初四,很多人给紫溪乡党委书记王承兴发来短信,恭喜他“进城了”。
“刚开始还以为开玩笑,对我来说,进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自喻在“万源的西藏”扎根的王承兴想都不敢想。
他哪里晓得,去年只在调研时深谈过一次的李林森,偷偷关心上了他,居然提名他任森林公安局局长。
“其他资格老、功劳大的党委书记都没安排得这么好,他王承兴凭啥子进城,还当‘一把手’?”有人反对。
李林森一改平日的温和,肃然反问:“在全市最艰苦的乡一干就是15年,谁能坚持?在一个偏远乡当了7年乡长、8年书记不提任何要求,谁能做到?”
王承兴上任,李林森只送他一句话:“你要争气!”
“连我都能进城,大家都说有奔头了。”王承兴的调动,在乡镇干部中引发“强震”。
“就是要鲜明重基层、重边远的用人导向!”李林森任组织部长5年,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受到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乡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回市级部门,18名家庭困难、需要照顾的基层干部进了机关。
反过来,对组工干部徐世和的“冷落”,则让干部看到李林森的另一面。
乡镇人事调整,在市委组织部工作的徐世和被提名推荐为乡镇党委书记人选。大家都以为他“近水楼台先得月”,结果却被调至“八大高寒山区乡”之一的堰塘乡。
天上地下,徐世和当然想不通。
“组织部的干部用在哪里,大家都关注。把你放得偏,条件是差了点,但锻炼也大。”李林森找他推心置腹地长谈:“你有能力,好好干,用成绩证明自己,也为组织部争个光……”
一席话,入情入理,心霾也就散了。徐世和愉快地奔赴新岗位,很快就打开了局面,更理解了李林森的良苦用心。
对干部,严字当头;对亲人,严上加严。
李林森的大妹妹一直在宣汉县汽车站干临时工,很想让“位高权重”的哥哥打个招呼转正。“好歹咱还在城里上班,条件比农村强多了。”哥哥非但不开口,反倒劝她“知足常乐”。
同样,妻子向琪三叔的儿子中专毕业,也想“投奔”他。在三叔眼里,组织部长是个“了不起的大官”,可李林森一句“符合条件,就凭本事考吧”的答复,让他倍感失望。最后,堂弟出门打工。
不是没“机会”寻租,组织部长有权——可以向常委会行使干部推荐权,真想卖关子、耍手腕,不是不可能。
可这个“权”,李林森不用。
一位在偏远山区乡干了5年的党委副书记,业绩很突出,多次获万源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但因长期顾不上家,妻子一直闹,孩子中考也不理想。2009年,得知万源要动干部,他觉得机会来了,借向李林森汇报工作之名送钱送物,希望“照顾”。
 “歪门邪道你少来!”李林森严词拒绝,严厉批评:“只要你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群众信任你,组织会考虑的!”
他仍不死心。2010年春节,他特意跑到李林森宣汉老家去“拜年”,结果连门都没让进。
就在他感到希望渺茫时,突然宣布,被提拔为另一个乡的乡长。新岗位上,他不负众望,工作出彩:不到一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净增789元。
“林森部长是做人做事的榜样!”这回他信了:“只要踏踏实实干,就会受到群众尊重,就会得到组织认可!”
这样的拒绝,李林森没少经历。
曾有人提着一包现金送到面前,希望动干部时“关照关照”。
“钱,我不会要;事,按政策办。”李林森一字一顿,“组织用人不是看钱多钱少!”
几句话,羞得来人无地自容。
甚至还有人借洗手之名,把厚厚的“信封”丢在他家厕所,一路狂追,物归原主。
即便身染重疾,清廉之弦也未放松。
今年春节,徐世和听闻李林森生病,专程探望。看到昔日的老领导形容枯槁,他心如刀绞。临别,徐世和饱含热泪,悄悄塞给李林森母亲1000元钱,托老人家代买些营养品。
“赶紧收回去!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李林森急了,从沙发上噌地站起来,脸涨得通红。
“老领导,一点心意而已。”
“你来看我,我精神就好多了。拿钱,以后就别来了!”
“万源的干部工作风清气正。”让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欣慰的是,“这几年,因干部选任不公而信访,一件没有。”
 
锐气
“小县也要争一流、穷县更需大作为”
万源,这个曾经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至今仍是国家贫困县。贫穷与落后,不仅刺痛着60万老区人“摘穷帽”的渴盼,也迟滞了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步子。
“小县也要争一流、穷县更需大作为。”刚一上任,李林森便下决心“有所改变”。
翻山越岭,一路颠簸。花了两个多月,李林森跑遍全市52个乡镇的村村寨寨。干部有何长短,发展瓶颈在哪,心里有了底。
所以,当2007年达州市委把村党组织换届试点的任务交给万源时,李林森一点不憷。这个曾在3个乡镇当过主官、成功收拾过“烂摊子”的新部长,精选8个不同层次的村落搞起了试点。
“一些村级班子受家族势力、宗派势力等影响,作用发挥有限;同时,很多能人在外,上级组织又很难发现新的优秀人才……”李林森把脉问诊,梳理成因。
在旧院镇红岩村,他的判断得到证实。这个受两大家族势力影响的村落,不光班子老化,还长期不团结,“各选各的人、各吹各的调”,在外的能人都不愿回来主事。
这样的村子在万源颇为典型——怎么办?
精心设计、反复论证,李林森逐渐聚焦“发扬民主”这个“法宝”——“四评村官”应运而生。
所谓“四评”,就是让想干事的人先“自我荐评”,村民们再“集体相评”,提出村干部参选标准,推荐自己心目中的满意人选。经“组织考评”后,参选者须在全村老少面前发表“施政演讲”、“公开竞评”,由村民差额票决,选出最满意的村干部后备人选。
40岁的庞大兵便是个见证者。这个红岩村的能人,一直埋头经商,不问村务。“四评村官”试水,他嗅到了变革的气息,和几个乡邻一道,站出来了。
“原以为上面早就内定了,没想到自己真的成了。”显然,庞大兵的“施政纲领”打动了多数村民,最后脱颖而出,荣膺新任党支部书记,“不看大姓小姓,不搞拉帮结派,凭本事竞争,靠民意当选,大家服。”投票那天,李林森一直坐在台下,现场观摩,击掌加油。
“四评”一出,气象一新。万源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36岁,比上届一下子低了19岁,文化程度大幅提升。这一“草根民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村级换届中的贿选、拉票和家族、宗派势力介入等问题。更让李林森没想到的是,这堂生动的党内基层民主“实践课”还被高层首肯,推广至全省、全国……
“在万源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能创新探索出‘四评村官’这一在全国叫得响的经验,难能可贵。”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感慨。
习惯优秀、追求卓越,李林森不会做“太平官”。
一次全市大会,十几个市级机关、乡镇负责人居然竞相打起了瞌睡,这一幕被电视记者拍个正着。
如何解决干部日常监管中“法规条例管不着、规章制度管不了、领导干部管不到”的问题?市委点名让李林森破题。
李林森也不含糊,不久就搞出一项“发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良操行档案”。
这个特殊的档案厉害之处在于,倘若干部出现无故迟到早退、不孝敬父母等不端小节,将被记录在案,并跟干部考核、交流、表彰、使用等直接挂钩。
小节也能影响“乌纱帽”!这在四川又开先河。“利刃”高悬,失德干部心存忌惮,会场打瞌睡之类歪风,一去不返。
人才难进、人才难留,党管人才,组织部长首当其冲。
“一个人视野有限,人才要靠大家一块找。”每遇市领导下乡回来,李林森总爱问上一句:“发现好苗子没?”
原来光感觉万源缺人才,但2007年底一次翻阅干部花名册时,李林森才第一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全市30岁以下的科级领导干部仅3人,部门局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正科级领导干部,年龄普遍偏大,事业后继乏人!
李林森急了,迅速向万源市委提议并报告上级组织部门:贫困革命老区,发展的希望在人才,干部的活力在青年,要抓紧研究对策、不拘一格引人才。
“千名大学生进万源”,便是这一背景下的成功探索。2009年,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李林森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贫困山区招才引智的好机会,脑海里早就构思的大规模引才计划可能很快就能实现。
那阵子,李林森频频现身四川、重庆等地高校,宣讲特殊政策,卖力“推销”万源。只要大学生有意愿,多累他都亲自谈。
一“仗”打下来,当年投奔万源的大学生高达800多人,还批量引进了十几名研究生,引才总数相当于万源过去8年的总和,大大缓解了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窘境。
定期履职巡查,掌握领导干部履职、班子运行和后备干部情况;“五议”社区班子,破解社区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经过李林森这一把把“创新之火”持续加温,万源在全国、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中,连续3年各项指标稳居第一方阵。
 
奉献
与死神抗争,跟时间赛跑,“工作就是他的药”
万源市委大楼的506房间,一切如故。
抽屉里,助消化的多酶片、治咳嗽的急支糖浆……药瓶塞得满满当当。
柜子上,两盆君子兰依然翠绿,一阵风过,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主人的辛劳与苦楚。
2009年7月1日,万源市委“七一”表彰大会召开。已连熬4个通宵的李林森一阵前所未有的疲倦,第二天,腹泻不止,人几近虚脱,只得转院成都。诊断结果让人震惊:肝癌晚期!
“怎么可能?”李林森不信自己的眼睛。
两天的沉默,两天的思考。李林森和妻子向琪决定:保密——不对外说病情,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能让父母痛苦。
拿出全部积蓄,又向弟妹借钱筹齐了首次手术费用,他们悄赴北京,尝试风险极大的肝脏移植手术。
幸运的是,他闯过了这道鬼门关。
“能活多久?”还没下床,李林森就问医生,好像在谈别人的病。
“维持得好,5到10年。”医生直言。
“太好了,我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呢!”这个答复,已让李林森很满足很满足。
仅仅2个多月,李林森就回到了万源。别人关心病情,他则轻描淡写:只是做了个小小的“胆管结石手术”。
与死神抗争,跟时间赛跑,从前的“拼命三郎”又回来了!
审签文件、组织会议、接访群众、下乡调研……李林森的工作节奏比以往更快,医生的“多静养、少操劳”嘱咐早被他抛在了脑后。只有中午或晚上,他才拖着疲惫的双腿,独自去医院打静脉留置针。
但即便是吊水,他也偷偷调快输液的速度。
医生怒了:“你干脆喝了算了!”
由于太过操劳,术后才半年,李林森就出现了严重的肝移植手术排异反应。转氨酶指标陡升至300多单位,手指、脚趾关节开裂,他连拿东西、走路都钻心地痛,不得不到重庆复查。刚办妥住院手续,万源市委来电话:第二天开市委常委会。
马上收拾东西——出院。
“你哪是来治病的,简直拿命当儿戏!”主治医生恼了:“你今天走了,以后就别来了!”
“大夫,这个会事关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回!”扔下话,李林森连夜赶回400公里外的万源。
同样,他把做射频消融手术时间定在去年12月28日,为的是“跟元旦假期接上”。
通常,这种手术一次只能做一个“点对点”;身体再好,一次也不能超过3个。而李林森要求:一次做4个。
医生惊愕:“疯了?”
生病以后,司机就多了两项任务:备药、提醒。时间紧,李林森习惯车上大把大把吃药,吃急了,药卡住嗓子,吞不下去,半天缓不过劲来。可电话一响,谈起工作,又神采飞扬。
是啊!对李林森来说,工作有乐趣,工作是嗜好。
为了给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讲一课,他能专程从北京飞回来,吃上3倍激素药,提高精气神。
两个半小时,谈笑风生,掌声不断;可一下讲台,面容惨白,豆汗淋漓,咳血不止,身子蜷缩成一团。
这一课,对书记们的影响深远,对他生命的消耗亦无情。
有时,病痛袭来,李林森也会抱怨:“死了算了!”可转脸,又忙去了。
家人劝他:“歇吧!”
他满口答应:“等忙完机构改革就不干了”;这茬一完,又说“等党代会结束吧”……
“就没个头!”向琪看得心疼。
2011年4月12日,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前16天,李林森实在无法坚持正常上班了,就把各股室负责人召集到宿舍,靠在床上开会。
干部一拨一拨地离开,又一拨一拨地进来。
从早晨到下午,5个多小时,他专心地听,不断地说,不停地咳。咳出的血,他小心翼翼地用纸巾捏住,生怕有人看到。
中午12时多,他轻声朝厨房唤了一声:“妈,帮我削个梨吧!我要补充点能量,撑不住了。”
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终于,在一如往常地工作了21个月后,病情严重恶化的李林森不得不再赴重庆。诊断结论:肺癌!晚期!
肝癌、肺癌,都是晚期——李林森再也瞒不下去了。
“对不起,我的身体实在难以坚守岗位,请求辞去
组织部长职务。”他平静地把这个消息,用短信发给“班长”王成军。这时,人们才了解他的真实病情。
为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后期的手术时间会以法定假期来确定?
为什么一个生命进入倒计时的病人非要经常加班至凌晨3时?
为什么一个病危的人还要一个字一个字修改长达几十页的材料?
为什么一个仅靠吃一个梨补充能量的病人还要连续开5个多小时的工作安排会?
……
得了癌症,没命;放下工作,也没命!
工作带给李林森的快乐,什么药都无法替代。哪怕被剧烈病痛折磨得脸色发黑、身体浮肿,只要完成一项工作,他就立刻容光焕发,精神状态绝对超过注射40毫升的“甲强龙”(激素)。
即便在与病魔抗争的最后时刻,他还向关心他的各级领导发去短信:“自己的工作远没有做好,惭愧呀!”——落款是“不争气的李林森”。
“工作就是他的药!”向琪无奈,“但就是这服药,也没能留住他的命。”
 
大爱
心中有爱,心境如春,他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一米七六,浓眉大眼,一笑起来,嘴角还会弯起两个迷人的酒窝……在很多人眼中,李林森阳光、帅气,不像个官,像隔壁的大兄弟。在他口中,听到最多的也不是官,是“兄弟、伙计、大姐、小妹”。
谁来办公室,他都亲手泡上一杯茶;走时,一定坚持送到楼梯口。
“我有些建议,不知道对不对,想跟你探讨一下。”说话委婉,和风细雨,多年的习惯。
……
细微点滴,让跟他打过交道的基层干部如沐春风——他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生病之后,好心人劝他:签字就行,谈话、调研之类苦活,交出去吧!
“一个基层干部跨进组织部长的门不容易。也许我们只谈了半小时,但他下决心走进来可能已考虑了半年。”在李林森看来,跟干部谈心甚至倾听牢骚,都是大事,“如果几句话就打发,他会认为组织太草率,伤到干部的心!”
川东男儿生性豪爽,李林森的泪窝子有时也浅。
2010年秋,蜂桶乡。老伴走得早,儿子常年打工在外,1958年就当乡长的老党员李国元,一直蜗居在几根木棒撑起、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李林森走进卧室,刚摸了摸被盖,眼泪就啪嗒啪嗒往下掉:“想不到老乡长还住得这么破,被盖都是薄、烂、湿的,我这个组织部长不称职啊,对不住了!”
他当即表态,协调1.5万元为老人盖新房子;临别,掏空口袋,硬塞1000多元给李国元。81岁的老人老泪纵横,抓着他的手不放:“感谢共产党,感谢共产党!”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当多大官、挣多少钱,要看自己有多少提升,为别人做多少有用的事。”多少年来,李林森始终心境如春。
工资本就不高,拿回家的更屈指可数。今天300元、明天500元,李林森的钱都散在贫困学生的家里、慰问困难群众的路上。早年接济群众欠下的1万余元债,前两年才还清。
从高一到大四,熊静这个李林森资助的贫困生,耳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缺钱要说,不许跟我见外。”
2011年4月20日,李林森最后一次去重庆住院。
在离城不远的青花镇,他特意让司机停一下,缓缓走下车,朝着万源的方向久久凝望,望着那熟悉的山川,熟悉的河流,还有那熟悉的村落,默默地流泪。他知道,这一去难归呀!
当他病危的消息传出,重庆大坪医院住院部A区8楼就像周末的超市、年尾的车站。领导、同事、朋友,还有他工作过地方的百姓,数以千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病房前,楼道间,人头攒动。人群中,有的从来没出过这么远的门,甚至都没坐过火车;还有的,根本没见过李林森。
尚有气力时,李林森不停地合掌致谢,泪光点点。这一幕,跟他5年前离开五宝时何其相似!
那一天,3公里长的道,车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2000多名男女老少自发地候在路边,拽着他的手不放,边走边哭,爆竹声响彻街头巷尾……
来时,一个布包装衣服,一个纸箱装被子;走时,还是一个包跟一个纸箱。这样的干部,老百姓舍不得啊!
“以前只在影视剧里看过这种场面,没想到人真的就在身边。”一直陪着的向琪,震惊了。从那一刻起,她才真正理解丈夫为什么电话那么多、永远那么忙。
再坚强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柔软的心。
病房里,李林森捧着儿子李东阳的照片一看半天,任凭眼泪肆淌。但当他颤抖着给儿子发去短信时,却只写:病情稳定,请勿挂念!学习当努力!
“人善向上,豁达乐观。”这是他送给东阳的八字箴言。
他对同事说:“我们缘深分浅,下辈子再相见。”
他对朋友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要去的。”
他对家人说:“人都是哭着来的。要死,也要笑着走。”
他最想在7月底、8月初的时候去往天堂,好让东阳心理上有个缓冲,开学时不至影响学业。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的都是平凡的事,平静就好。”躺在病床,李林森平静地安排着自己的后事:“简单点,就回老家去,那里有山,有水,向着阳光,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
8月2日夜,万源亲水平台广场,万人追思心中的英雄。
“林森,你辛苦了!”“林森,欢迎回家!”……任凭暴雨如注,也挪不动送别的脚步。
年轻时,李林森爱唱歌,爱打篮球,爱弹脚踏风琴,“回锅肉做得也好。”这些,都只能凝成向琪美好的回忆。
“他还答应,等闲下来,就带我们去看大草原。”向琪叹了口气,“可惜了。”
这段日子,一家人还无法习惯没有林森的日子。年近七旬的老父亲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擦一擦墙上的遗像。开饭前,母亲总要仔细地把他的碗筷摆好,喃喃自语:“儿啊,吃饭了……”
根据李林森生前的嘱托,万源市委组织部硬挤出一间屋子,用作健身房。每天下午,干部们伸展腰腿时,抬眼就能看见墙上老部长的祝福——“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平凡 亦 精 彩
——李林森的几个片段
《人民日报》 2011年9月23日盛若蔚
 
一个最基层的组织部长能怎样轰轰烈烈?
采访前,我想不出来。
越走越近。当一个个熟悉的人深情回忆他的点点滴滴,当文字和影像资料在眼前如水般划过,李林森模糊的形象开始丰富而立体起来:一个基层干部不管在哪个岗位、做什么工作,都能走进干部群众的心窝子里,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拥护,不容易。
平凡亦精彩。在我看来,李林森就是英雄。
 
完美主义者
办公桌上,依然留存着李林森签署的最后一份文件,落款:4月19日。第二天,他最后一次赴重庆住院,医院当即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完美主义者,这是很多熟悉李林森的人共同的印象。
“把忠诚作为一种职守、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把创新作为一种求索、把清苦作为一种财富、把形象作为一种生命。”万源市委组织部长长的走道两侧,悬挂着一幅幅飘逸的书法作品。字虽是找人题的,但内容的版权属于李林森——这是他对组工干部的要求,也是他自己多年来一直秉持的操守。
对工作,李林森不光有激情,更像艺术创作一样精益求精。哪怕是份普通的文稿,细到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没有五六次修订不会轻易定稿。
事实上,在刚到宣汉县检察院工作时,李林森就是个“工作狂”。“一进院,这个年轻人就跟别人不太一样,勤奋、投入,经常加班到深夜。”在宣汉县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杨云兴的记忆中,李林森办公室的灯似乎永远都亮着。因为经常弄到太晚,自己都不好意思吵醒看门的大爷,每次离开,总蹑手蹑脚顺着雨水管从楼上滑下来。
“我是不是特别笨?总觉得干点事要比别人费劲似的。”有时候,他也跟妻子向琪抱怨。实际上,他哪里是笨,分明是完美主义“基因”在作怪。
曾是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的蒲智慧回忆,到组织部工作第一周,李林森就现场考她:以“习惯优秀、追求卓越”为题,谈谈对组工工作的认识。
对外,他耐心平和,春风拂面;对内,他也会着急上火发脾气,组织部几乎没人没挨过他的批,但事后他总会给人打电话、发短信,安慰鼓励甚至道歉,不让对方背思想包袱。
 
 
“寒酸”的部长
“品行要端正,为百姓做事。”跟干部谈话时,李林森常说这两句话。对自己,他也是这样要求的。正因为如此,他这个组织部长,有时候当得难免有些“寒酸”。
2003年7月21日,李林森父亲60大寿。事先,李林森告诉兄弟姊妹:爸妈非常辛苦,做寿那天一家人到酒店去庆贺一下,中午吃中餐、晚上吃火锅,由他这个家中老大“埋单”。可到中午结账时,李林森悄悄把小妹妹拉到一边:“中午我请,晚上还是你请吧!”后来才知道,李林森身上一共只揣了800元钱,结了中午的账基本就没钱了。妹妹心头一阵酸楚:这就是一个县委领导的家底?!
家里请吃顿饭都囊中羞涩,更别指望往家捎钱了。事实上,家里人也从来没指望过他。曾经荣膺四川省百佳校长的老父亲,退休以后不顾年纪大、身体差,坚持在一家民办学校打工任教,贴补家用。
工资不高,但李林森手散。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或慰问困难群众是常有的事。在五宝镇当书记时,不管哪家娶媳妇嫁闺女、新房子落成,他肯定50元、100元的送上一份人情。“书记亲自随礼出席,别提多有面子了!”五宝镇的百姓一直视之为最大的荣耀。
为此,他也遭遇过尴尬。一次,万源市委党建办副主任王心洪跟他请假,要给孩子看病。李林森一听,马上让司机拉着他赶到农业银行门口,想上自动取款机取点钱拿给王心洪聊表心意。“挨了几分钟后,他讪讪地走了回来,很不好意思地说‘卡上没钱了’。”司机回忆。
 
孝子慈父
李林森是个孝子。
2008年4月,李林森父亲在前往打工学校上班途中,出了车祸。得知消息,李林森顾不上路途遥远,从万源租车赶回达州,背着年迈体弱的父亲楼上楼下做检查,并与医生商议治疗方案,一直忙到夜里11点多,才啃了块面包。第二天,老父亲醒来时得知李林森已回到万源下乡调研,沉思了片刻,断断续续地说:“好,好,就是要这样,不要耽误工作。”
老年丧子,人生最大苦楚。父亲身体羸弱,李林森病逝的消息一直瞒着他。老人最后还是通过报纸才知道真相。那篇上级领导慰问李林森的短消息,老人反复读了15遍,良久无语。
对上如此,对下,李林森用情亦深。
李林森跟儿子李东阳既是父子,也是朋友,无话不谈。住院期间,父子相守,从不掉泪。李林森叮嘱东阳:“人来到世上,如果不能为社会作重要贡献,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像爸爸那样,做个有用的人。”这是东阳的梦想。
巴山蜀水,李林森留给人们的回忆实在太多,太多。“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燃尽生命写忠诚,山河无不垂泪;锐意创新,情牵百姓,呕心沥血铸党魂,万民有口皆碑。”也许这副挽联,能够表达人们对这个巴山之子最深沉的思念。
 
 
 
 
 
 
 
 
 
 
 
 
 
 
 
 
 
 
 
新时期组工干部的楷模
《人民日报》 2011年9月22日海立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可能很短,但生命的宽度和容积却可以拉伸得很宽、很大。李林森短暂但精彩的人生演绎,验证了这一点。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当多大官、挣多少钱,要看自己有多少提升,为别人做多少有用的事。”多少年来,无论岗位如何变换,无论职位怎样变迁,李林森始终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直至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他不愧为新时期组工干部的楷模,不愧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榜样。
行一时易,行一世难。李林森能够始终坚守共产党干部的精神家园,最根本的动力源泉,是他拥有一颗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赤子之心。正是这颗蓬勃跳动的心,让他始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事业迸发激情,对群众饱含真情,即便深受病痛折磨,生命进入倒计时,也要春蚕到死、蜡炬成灰。
什么叫“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什么是“立足岗位创先进、履职尽责争优秀”?
李林森给我们做了示范。
 
 
 
在全国组织系统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
报告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正文摘自2011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李源潮
 
聆听了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我们每一位同志的心灵都受到强烈震撼。李林森同志用他短暂的一生,塑造了一个组织部长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树立了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新时代的楷模。
李林森同志担任万源市委组织部长5年,始终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坚持重品行、重实干、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不让在基层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在他手中,先后有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被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区乡镇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到市级部门,而没有一个想搞歪门邪道的人能走进他的家门。在他任内,万源市干部工作风清气正,反映干部选任不公的告状信一封没有。他是一个公道正派、干群信服的组织部长。
李林森同志敢于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组织工作难题。他创造性地探索实行“四评村官”办法,有效解决了村两委换届中出现的拉票贿选和家族势力干扰问题。他推行村企联建党组织,开展“五议”社区党组织班子活动,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他组织实施“千名大学生进万源”工程,解决乡、村班子老化和基层人才紧缺问题。他要求组工干部要创造优秀、追求先进,每项工作都努力做得完美。他是一个创先争优、业绩突出的组织部长。
李林森同志对基层百姓怀有深厚真挚的感情。他自愿从县级机关下到偏僻落后的梨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先后在3个乡镇当过乡镇长和党委书记,时时处处都把群众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2004年,他率领五宝镇干部群众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累得三次晕倒在抢险救灾工作一线,保证了两万名受灾群众没有一个伤亡。他带领群众两年时间完成了重建“新五宝”的艰巨任务,被群众称为“救命书记”、“拼命三郎”。他无私资助贫困女孩上学,帮助老党员搭建新房,经常把身上的钱全部掏给困难群众,弥留之际仍然牵挂着帮扶对象。他是一个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组织部长。
李林森同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在五宝镇任职,去的时候一个布包装衣被,一个纸箱装书,走的时候还是一个布包装衣被、一个纸箱装书。他担任组织部长,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给干临工的妹妹转正,没有给中专毕业的亲戚安排工作。他不仅把想提拔给他送钱送物的干部坚决拒之门外,在自己病重靠借钱治疗的时候也不肯收受他人的一点钱财。他是一个从严律己、清正廉洁的组织部长。
李林森同志把党的事业当作生命,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刚做完肝脏移植手术,他就立即投入繁忙的工作,比正常人还要拼命。他与死神赛跑,宁可耽误治疗也不肯耽误工作。为了给村党支部书记上好课,他靠服用激素药强打精神,讲完课就陷入虚脱。他强忍病痛,辗转11个小时,从达州赶回万源组织抗洪救灾。病危前夕,他还躺在家里病床上开会,一边咳血一边安排工作。他是一个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鞠躬尽瘁的组织部长。
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感动了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感动了知道他的每一个干部群众。习近平同志接见李林森同志的妻子和报告团成员的时候,高度评价李林森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一生。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组织系统的干部要学习李林森,争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全国组织系统要按照习近平同志要求,兴起向李林森同志学习的热潮。全国的组工干部都要以李林森同志为榜样,像他那样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像他那样改革创新、创先争优,像他那样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像他那样坚持原则、对党忠诚,像他那样从严律己、清正廉洁,做一个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干部群众信得过的组工干部。各级组织部门要把学习李林森和深入学习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把它作为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重要内容,作为组织系统带头创先争优的重要抓手,作为组工队伍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
这些年来,全国组织系统涌现了王彦生、尹中强、李林森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为党争取人民拥护,为组工干部争取干群信任,他们代表了全国10万组工干部队伍的主流。但在同时,组工干部队伍中也出了极少数害群之马,有的买官卖官、收受贿赂被判刑,有的利用人事安排权收受钱财被收监,有的利用干部职务晋升、调整工作谋取私利被开除党籍。这些人是组织系统的“老鼠屎”,他们像“几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而且给组工干部抹了黑。组织部长权力大、影响大,是一个高危岗位。党性强、品行好的组织部长,才能选出好干部,腐败堕落的组织部长往往会选出差干部甚至坏干部。选用一个好干部,可以造福一方百姓;选用一个差干部,就要耽误一方百姓;选用一个坏干部,还会祸害一方百姓。所以组织部长搞腐败,干部群众最痛恨。因此,我们必须用最严格的选择标准、最严格的思想教育、最严格的纪律约束、最严格的综合监督选用和管理组织部长,保证组织系统风清气正。今天这个报告会,就是要为全国组工干部竖两面镜子,一边是正面典型光照青史,一边是反面典型万人唾弃。希望每一个组工干部特别是全国各级组织部长,都经常用这两面镜子对照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辨明是非、警钟长鸣。要像李林森那样做人,像李林森那样干事,像李林森那样用权,像李林森那样有一个干净的心灵、有一个清白的名声、有一个高尚的追求,努力为组织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争光添彩,努力在人生之路上留下无愧于党和人民信任的足迹。
在全省组织系统学习李林森,
争做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组工干部
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9月27日)
李锦斌
 
同志们:
刚才,我们收听收看了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视频会,听取了源潮部长的重要讲话。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令人震撼,让我们所有组工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宗旨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源潮部长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学习弘扬李林森同志崇高精神,争做组织放心、干部信任、群众满意的组工干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下面,我就贯彻落实源潮部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全省组织系统“学习李林森,争做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的组工干部”活动,迅速兴起向李林森同志学习的热潮,讲三点意见。
一、学习李林森同志,深入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做党性强、品行端的组工干部
李林森同志用短暂的一生塑造了一个组织部长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树立了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新时代楷模。正如源潮部长所讲,李林森同志是公道正派、干群信服的组织部长;是创先争优、业绩突出的组织部长;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组织部长;是从严律己、清正廉洁的组织部长;是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鞠躬尽瘁的组织部长。他信仰坚定、矢志不渝,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工作,尽其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被群众称为“救命书记”、“拼命三郎”,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组工干部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各级组织部门要将学习李林森同志与深入学习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把它作为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重要内容,一是引导广大组工干部像李林森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把坚强的党性体现在对党忠诚、为党奉献的实际工作中,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利民惠民、造福百姓中实现人生追求。二是结合深化“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深入开展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促发展、促和谐、促作风转变”为主的“三进三问三促”活动,定期组织组工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帮民困、解民忧,增进对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本领。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及时发现挖掘、树立宣传一大批身边可见、可学、可比的先进典型,使“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求深入人心、见诸组工干部的实际行动。
二、学习李林森同志,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做工作优、业绩好的组工干部
李林森同志始终把加强学习、创新有为作为一贯追求,即使重病在身,依然坚守岗位、组织会议、下乡调研,一刻不停地辛劳付出、默默奉献,创造了“四评村官”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组织工作经验,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各项指标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充分展现了一名组工干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和改革创新、创先争优的工作品格。
各级组织部门要把学习李林森同志作为组织系统带头创先争优的重要抓手,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入开展业务练兵和技能竞赛,引导广大组工干部提高能力素质,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高标准、严要求,强化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效率意识,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二是引导广大组工干部像李林森同志那样,爱岗敬业、勤勉踏实,时刻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以百折不挠的韧劲和执着追求的钻劲,主动地想事、踏实地干事,不遗余力地为党的事业做贡献,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服好务。三是像李林森同志那样,勤学善思、锐意创新,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把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根本动力,以思想解放促进观念转变,以观念转变引领工作创新,以工作创新破解工作难题,争创一流业绩,带头创先争优。
三、学习李林森同志,深入推进正风肃纪专题教育活动,做讲公道、守纪律的组工干部
李林森同志始终把公道正派作为信条来坚守,把形象作为一种生命,不论事大事小,不论亲疏远近,就认一个“公”字,对干部严字当头,对亲人严上加严,旗帜鲜明地践行了“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他始终坚持从严律己、清正廉洁,没有一个想搞歪门邪道的人能走进他的家门,充分展示了一名组工干部公正严明、恪守原则、任人唯贤的职业品格。
各级组织部门要把学习李林森同志作为组工队伍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源潮部长对照“两面镜子”
的要求,把学习先进与全省组织系统正风肃纪专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一是用最严格的选择标准、最严格的思想教育、最严格的纪律约束、最严格的综合监督选用和管理组织部长,保证组织系统风清气正。要引导广大组工干部认真对照李林森同志这一典型,始终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坚守公道正派的职业操守,像李林森那样做人,像李林森那样干事,像李林森那样用权,像李林森那样有一个干净的心灵、有一个清白的名声、有一个高尚的追求,努力为组织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光添彩。二是深入开展“到组织部来为什么、留什么、比什么”的思想大讨论,引导组工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带头严守组织人事纪律,带头抵制用人不正之风,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像李林森同志那样做一个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干部群众信得过的组工干部。三是以“与李林森相比我们差什么、学什么”为主题,对照延长县违纪违规案件的反面典型,紧密联系正在进行的各级换届工作,着力加强组工干部的党性教育、纪律教育、警示教育,认真检查组工干部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排查换届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建立健全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追究责任的制度和机制,用战斗的精神正风、用刚性的制度肃纪,以组工干部的模范行动确保换届风清气正。
 
 
 
 
 
 
 
 
 
 
 
 
 
 
 
 
 
 
 
 
 
 
 
进组织部:为什么·干什么·比什么
是组工干部必须正确回答的基本问题
 
2011年10月28日,根据录音整理)
 
钟 健 能
同志们:
今年初,在我的倡导下在市委组织部机关开展了“做六型组工干部,创一流工作业绩”活动。这项活动,有一项安排就是深入开展“进组织部为什么、到组织部干什么、在组织部和人家比什么”大讨论。在全市组织系统开展的正风肃纪专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又把开展“三个什么”的大讨论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开展向李林森同志学习活动,我们还把开展“三个什么”的大讨论作为重要的一项措施。为什么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这个问题呢?这足以说明“三个什么”太重要了,它是每名组工干部需要弄懂并正确回答的基本问题。对这个基本问题弄懂了没有、回答正不正确,这是检验组工干部党性强弱和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尺。优秀组工干部李林森同志就是用自己的的实际行动对“三个什么”的问题作出了很好的回答。今天,我也想就这个话题,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与同志们一起交流。
一、进组织部门“为什么”
人活着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每个人都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就组工干部而言,进组织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直接考问的是从业动机,背后实际上也反映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动机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动机决定动力。我们进组织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被别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的虚荣?是为了“跟着组织部,天天有进步”的升迁?还是为了……不同的人难免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我认为,进组织部既不能为了升官,也不能为了发财,只有一条,这就是为了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具体说就是要做到“三个追求”:追求理想信念的实现、追求人格品质的完善、追求心灵道德的和谐。
(一)要追求共产党人的理想,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我们在入党宣誓的时候, 都讲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有了这种理想, 才会有强烈的爱国心,高度的责任感, 强大的战斗力, 才会正气凛然, 胸怀坦荡。我曾经讲过一个观点,威胁我们党长期执政有三大敌人:一是党内腐败,严重脱离群众;二是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贫富悬殊;三是选人用人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这三大敌人中,我认为,最大的敌人是选人用人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党内腐败、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很多是因选人用人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引起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把组织工作干好了,就是为党争光,就是在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贡献!党的组工干部要随时随地想着自己是党的人,切实做到在党姓党、在党忧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有的同志可能会想,现在我是处级,过些年就是副局级,退休时没准能到正局级或者副市级。但有没有想过,如果党出了危险,作为党的干部,你将何以为生?共产党员的发展是与党同命运的,共产党员要把个人追求与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党的组织工作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今天这个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每一位组工干部都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常念人民之托,常怀忧党之心,时时刻刻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一切行动服从、服务于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
(二)要追求人格道德的完善,做到公道正派,坚持原则。一个干部怎样才能真正为群众所拥护,才能真正具有力量,主要靠两条,一是真理,二是人格。在许多情况下,人格的魅力更为重要。在古代, 格的原始意思是方形的框子, 引申意为法式和标准。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 不合乎做人的标准就叫无人格。人格是一种非凡的力量,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资本。有了完美的人格,就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如果人格低下,“台上他说, 台下说他”, 那么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呢?! 人格的巨大魅力从哪里来呢?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它。可以这么说,人格的核心是品德、道德。古人说:“百行以德为首”。为人处世也好,为官从政也罢,必须先把道德这个根基打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能谈得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组工干部要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靠什么?这样的尊重, 靠上级封不出来, 靠权力压不出来, 靠自己吹不出来, 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用高尚的品格和德行去赢得人, 用自己的非权力因素去取信于人。我曾经讲过,公道正派是组工干部心中的道德高山,它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正气之源。胡锦涛同志指出“衡量一个组织工作干部是否合格,首先要看他是否公道正派,干部群众看组织部门,也是首先看这一条。”怎么理解公道正派呢?我看有三点:一是公道正派的基础是有公道之心。没有公道之心,就不可能有公道正派之举。公道之心,要求组工干部严格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在原则面前一视同仁,不用感情代替理智,不搞团团伙伙、亲亲疏疏。公道之心,要求组工干部“一把尺子量准”、“一碗水端平”,客观准确考察干部,实事求是评价干部,正确合理使用干部。二是公道正派的特征是有正派作风。公道之心与作风正派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有公道之心的人,其作风也是正派的;而作风正派的人,必定有公道之心。正派的作风,要求组工干部严明组织人事纪律,不跑风漏气,不封官许愿,不信谣传谣。正派的作风,要求组工干部掌握实情,不搞先入为主,不搞人云亦云,做到全面了解,客观公正。正派的作风,要求组工干部敢讲真话,敢顶住压力,不做墙头上的草来回摇摆。三是公道正派的要义是有善良品格。公道与善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公道强调的是尊重规则,善良侧重的是人性的光辉。大家读过《老子》,这本书只有五千字,但是“善”这个字以及“善”的理念,在书中频频出现,这就该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了。那么“善”字里有什么道道?我们先来看这个字的结构。“善”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羊”字,有“羊”在,就大有文章了。这是为什么?中国人对于羊十分审美,羊被看作吉祥的、美好的。你看,羊的样子特别温顺,羊的颜色特别洁白,羊特别能够合群,羊的肉特别鲜美。还有啊,我们的古人真了不起,观察、联想特别有意思,小羊羔吃奶的时候是跪着吃妈妈的奶的。人们一看,心里很触动,这多孝顺,多有情意,多有道义啊!所以“善”,有吉祥的意思,还有妥善、好好的意思,有成功、成事的意思,还有善良、品德好的意思,等等。所以,老子强调,人际交往要从善出发。我们党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一个干部成长也不容易。所以组工干部看待干部要从善出发,积极、正面地评价干部的言行和表现。客观地说,我们党绝大多数干部表现是好的,也是想干事的。在干事过程中,有的干部有时可能会有浮躁的心理,也可能有名利的考虑。对于这种情况,组工干部应从主流方面判断干部,而不能从支流方面给予评价。当然,对于浮躁和患得患失的干部是要批评教育的,要帮助他们改进提高。从善出发,还表现在能够正确对待干部的缺点、失误和牢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干部都是有缺点和不足的,只要这些缺点和不足不影响工作和为人,组工干部都要以包容的心态加以对待。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其中还会出现失误。只要失误没有影响全局和结果,组工干部都要以宽容的态度加以对待。即使失误造成了损失,只要不是有意为之,不是失职渎职,组织部门也要给干部有改正失误的机会。有的干部有时对组织不理解,发发牢骚,说些带有情绪的话,只要这些牢骚和情绪是偶尔为之,并不影响干部的基本心态,组工干部就要给予理解,帮助化解情绪和牢骚,积极做好思想工作,而不要以一时的牢骚和情绪评判干部。
(三)要追求心灵的平衡和谐,见贤思齐,善养浩然正气。人生的征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也有逆境。就好像有阳光就必定有乌云,有晴天就必定有风雨一样。组工干部由于在广大干部群众全方位、立体式、全程式的监督之下,言行举止格外谨慎小心,经常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另外承受的压力和委曲可能会更多,人家能去的地方,可能我们就不能去;人家能说的说,可能我们就不能说;人家能发泄的牢骚,可能我们就不能发泄。因为心理负担过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心灵上的平和呢?我认为,怀揣“三心”格外重要。
一是快乐之心。谈论人生的质量,不仅要看事业的成功度,还要看快乐的感受度。其实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我要告诉大家,人生的意义就是发扬生命,而快乐就是发扬生命最好的选择。我说来当部长,就是要让大家心情舒畅。其实,真正做到心情舒畅,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你可以随时调换手中的遥控器,将心灵的视窗调整到快乐频道。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称为世界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在一个问题上,这三大宗教的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心宽天地宽”,心决定一切。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哭呢?我们又何妨不去笑呢?用笑去应对一切,心情乐观豁达,就能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心里就有了希望。在你意志崩溃的时候,要相信命运之神总是公平的,他剥夺你一些东西,又会补偿你其他东西。只要坚持到底,生活定会有转机,也许雨过天晴的日子很快就要来到。遇到困难和挫折,我的体会是,不妨用老庄哲学去解读,你就会想得开。老庄哲学不能简单地归之于精神的鸦片,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生超脱现实苦难的理性阶梯。他提倡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知进知退、达观透彻的处世艺术。我还有一条体会是,做人,不妨把事业的标线定得高一些,但要把幸福的底线尽可能放得低一些。幸福是一种人生感觉,不幸也是一种感觉。感觉痛苦的人,往往是把幸福的底线画得太高了,期望值越大,欲望越大,结果与现实产生较大距离,于是痛苦就降临了,就会常怀“早该如此”的失落。把幸福的底线放低了,倒有“真没想到”的惊喜,人生就会少了许多失意和忧愁,少了许多挫折和打击,而快乐、幸福就会时常伴随在我们左右。现代人很忙。忙开会,忙材料,忙汇报,忙活动,忙······,人就好像变成了陀螺,在鞭子的不断抽打下旋转,一刻也停不下来。忙本来是生活的过程,现在看来生活的目的好像就是忙,正如一位名人说的那样,急匆匆的生活,来不及感受。何止是来不及感受,简直是没有生活了,这哪里还有快乐可言?!所以,我一直提倡“八小时之内求效率,八小时之外讲丰富。”我希望大家八小时之外,你们打打球、唱唱歌、搞搞保健,写写诗,练练画,弹弹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个没有趣味的人,就不会生活,就难寻找到快乐,也不会有出色的工作。趣味,说到底是人文素质。故往主流社会中人,像大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郭沫若、钱穆,社会科学家费孝通、陈岱孙,自然科学家丁文江、王竹溪等等,除了他们事业有成以外,大都是文史哲无所不能,诗书画无所不精。历史上一切大师大家之所以成为其大师大家,关键在于他们的学问,在于他们的人文素质,在于他们知趣、得趣、有趣。因而他们的生活是艺术的,他们的人生是艺术的。我希望大家提高人文素质,多一点趣味,对你的工作肯定有帮助。
二是宽容之心。人生是个多彩的舞台,啥事都可能碰上,比如遇上欺诈诬陷、刁难诽谤,你能承受这一切吗?你若没有大海的包容,高山的肩负力,你是很难撑得过来的。纪伯伦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宽容是美好心性的表现,是一种涵养,是人生中最高贵的品质、最崇高的美德。宽容,能够给你带幸福和快乐;宽容,能够给你赢得好人缘。如果不宽容而去伤害,只能导致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那么就会出现“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后果。他损害你在先,你怀恨于心在后,于是一心想寻找个机会报复,绞尽脑汁来苦苦算计,最终换来的仅仅是别人的敌视与更深的怨恨。报复过后,你就开始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哪天一个不小心再被仇敌算计,这样的日子能不累吗?古时候,人们想杀一头熊,就会在一碗蜂蜜的上方吊上一根沉重的木头。熊想吃蜂蜜时,必须先推开木头,而木头又会荡回来撞击熊。熊生气地更用力推开木头,而木头也更猛烈地撞击它。就这样不断重复,直到木头撞死那头熊为止。当人们以怨报怨时,便是在做同样的事。人难道不能比熊聪明些吗?难道就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吗?!在一笑泯恩仇的同时,我们发现,我们不仅仅拆除了一堵墙,更重要的是,又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新路。要做到有宽容之心,就得学会忍耐,要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不要争强好胜,不要心胸狭窄,不要容不得一丁点的损失。其实,越是不肯吃亏的人,越有可能吃亏,常因一点小利而吃了大亏。忍耐并不意味着怯懦,不意味着无能,不等于甘愿受欺,它是智者的大度,强者的涵养。我们有的同志不会控制情绪,遇事很容易冲动,爱使性子,动不动就与人家吵,甚至还动手。中国古语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同志,我要告诉你,冲动是魔鬼!冲动的后果是什么?影响你个人的形象,更影响组织部门的形象!
三是平常心。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发生的涉及自己名利的事件和人物。有人曾问一位禅师:“什么是平常心?”禅师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问者又追问:“不平常心又作何解释呢?”禅师说:“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折腾;该睡觉时又不肯睡,千般计较。”平常之心的实质是淡泊名利,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个人如果常怀平常之心,才能具有宽阔的胸怀和平实的风格,才能减少生活中的烦恼,减少内心的仇恨,才能把浮躁的心安顿下来,体会到海阔天空。我们有的干部缺乏平常心,特别是在对待自己职务的升迁的问题上缺乏一种平常心。一个走仕途的人,一生中会经常遇到提拔和不提拔的问题。干部有时难免会考虑个人的职务安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讲过对同志们表达想当官的愿望没看法,不抓辫子,不打棍子,分三种情况来对待。但有的同志老是给我讲,一会儿一个想法,还不停地发信息,甚至说:“部长,能不能把某某职位给我?”这就不合适了!大家知道,我来了以后推行了竞争上岗的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既尊重民意、又不搞简单以票取人”这个问题。源潮部长在《国内动态清样》第522期上作出批示:“西安组织部的做法不错,中组部机关可向他们学习。”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问我:“一个领导到一个新单位至少半年之内不会动干部,你怎么三个月就动干部了?”我说,我熟悉不熟悉、了解不了解并不重要,而我的干部们互相了解、熟悉并公正地投票太重要,我了解也只有一票,对干部的使用起不了多大作用。我说同志,我能给你某个职务吗?一个人如果眼睛总盯着一官半职,把职务升迁看得很重,长期这样下去,必然会心理失衡,就可能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二、到组织部门“干什么”
到组织部究竟是干什么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是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实绩,体现的是我们组工干部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我们组织工作有“三个轮子”:一是干部工作,二是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三是人才工作,我们要做到“三个轮子”一起转,三个成果一起出。下面,我谈谈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关于选人用人的问题
关于选人用人的问题,我来西安后讲了两句话:从大的方面讲是要为事业用人,从具体方面讲是用当其愿、用其所长、用当其时。什么是为事业用人?就是说,看把谁放上去,更能把事业干好。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前段《人民日报》有篇言论,叫做《敢为事业用人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用人,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系,本不应该存在“敢”与“不敢”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为事业用人的领导干部不少,但反面的例子也是存在的,甚至还不少。有的热衷于搞平衡,搞论资排辈,排排坐等果果。有的县委书记调走了,明明县长接书记不合适,还是让他接。为什么?无非是怕得罪人嘛!这样为了照顾一个人的情绪,宁愿牺牲一个地区的发展,这是多么可怕的呀!有的不愿使用最优秀的人才,宁愿使用“中不溜儿”的人才,认为手下的人才太拔尖了,会反衬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并最终威胁到自己的领导地位。有的不能五湖四海选人,只信任和使用身边人、圈内人,认为这些人比较熟悉、有感情,用起来顺手和放心,而用自己不太熟悉的人多少要担风险。有的不想使用个性较强甚至有些“带刺儿”的人,怕不好管理,用起来比较麻烦。为什么不敢为事业用人呢?说到底就是受私心杂念的影响,没有把“公”字放在第一位,没有真正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发。
用当其愿,就是讲在使用干部时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其个人的合理意愿。这方面,我们过去做得不够好,强调干部服从组织安排的多,尊重和满足干部个人的合理意愿的少。我到西安工作后,很重视用当其愿的问题。为什么呢?我认为,人才的解放分三个层次,一是政治上解放,二是经济上解放,三是才能上解放。前两个层次的解放我们早已实现了,有了前两个的解放,再实现才能的解放,这才真正达到人才解放的最终目的。人才才能的解放靠什么?靠愉悦轻松的环境,靠心灵的自由,这样,他的创造力才会达到极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追求,让干部去干他感兴趣的事,肯定能把工作干好。如果总是组织需要大于个人意愿,就不能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实现成才目标创造条件,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难以达到极致。充分尊重个人的兴趣和合理意愿,这是以人为本精神在人才工作方面的体现,也是体现时代进步的发展观。比如,我们部里搞竞争上岗,就是实行个人自荐,我才知道谁想干什么,你让他去干他想干的事,能干不好吗?!这次区县换届,我们把组织意愿与干部任职意向进行有效对接,做到人岗相适、才适其用,较好地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考察工作中,我就要求考察组把每名干部的个人意愿摸回来。在酝酿人事方案时,在不影响班子整体结构的前提下,既考虑工作需要,又兼顾干部个人的合理愿望。有的女干部长期在远郊区县工作,本人有交流回城区的愿望诉求,她们中有孩子小的,有老人病重的,有夫妻长期分居有困难的,后来组织上都将她们交流到了城区任职。有的同志表现很优秀,区县的人大、政协正职空缺后,把他推了出来,但本人却认为自己还相对年轻、适合在政府工作,我们也就尊重了干部本人的意愿。如果我们事前不摸底,这就会出现办好事却办出了不满意的事的情况。
用当其长,就是讲在选人用人时要扬长避短、使得人尽其才。人,谁都有所长,有所短。只有把岗位的需要和人才的实际才能结合起来考虑,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才能做到岗职相称,用当其才。工作岗位的最佳人选并不见得是智商最高、能力最强的人,但肯定是最适合工作要求的人。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的门客鲁仲连就曾说过,让猿猴离开树木跳到水中,当然不如鱼鳖;要论钻墙跳房,老虎不如狐狸;让勇士抛掉宝剑去拿锄头,必然不如农夫。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人才,就会使人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对人才价值的误判。我们在用人时要充分了解每个干部的专业特长、工作经历、兴趣爱好,坚持因事用人、因岗择人、因能授职。
用当其时,就是讲在干部最佳使用期内把他用上去。为什么要用当其时呢?这是由人才成长的年龄规律决定的。我国著名人才学专家钟祖荣先生认为,人才在学习和创造的最佳年龄内取得成果的可能性最大,而在最佳年龄之外取得成果的可能性就较小,这就是最佳年龄成才规律。一个人,即使很有才能,如果长期闲置不用,也会“贬值”,他的知识就会“过时”,他的能力就会“氧化”,他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就会下降。在现实生活中,忽视人才“保值期”而导致“积压”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往往是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活跃的时期不用你,非得把你磨得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棱角才用你,他会说早该用我了,我才不买你的账哩!当前我们在用人问题上称得上“格”的太多,隐形台阶过于复杂。应该说,必要的任职台阶通常对干部德才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把“格”绝对化,凡是“格”不可破,就会耽误优秀年轻人才的成长,错过最佳的使用时机,还容易助长熬年头、混日子的不良习气,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对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要敢于打破隐形台阶,大胆提拔。说起来好讲,操作起来就不容易了,哪些干部是优秀的?谁说了算?如果领导说你优秀就优秀,恐怕不行吧!我看得有个办法。
要做到为事业用人,体现用当其愿、用其所长、用当其时的要求,光有良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有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党对选人用人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个人认为,下的功夫很大,成本很高,却收效不是非常明显,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在一些地方甚至有蔓延的趋势,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有的同志只从自身或者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担心大权旁落,改革的态度不积极,热情不高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改革措施没有触动“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选人用人机制,都是在原有框架下小打小闹、修修补补。这样的改革最终是没有出路的,官选官、大官选小官解决不了问题。在这样的体制下,即使决策者公道正派,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难服气,意见照样大。我认为,在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上,我们还没有真正破题。怎么破题?我看基本的方向是扩大民主,把干部的选择权交给人民。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主人有权挑选自己的公仆。人民的选择比起个人的选择,一定会更正确、更丰富、更生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要坚定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这些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干部生活在群众中间,他们的优劣和功过是非,群众最清楚、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中都有杆“秤”。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干部优秀不优秀要由广大人民群众来评价。过去讲苍天有眼,这个苍天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更多的党员群众有序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来。当然,我们要注重群众的广泛性、代表性、合理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群众参与的范围不是越广越好,不是越广就越民主,来的对象对干部不熟悉、不了解,这样的人来多了,只能造成民意失真。
要做到为事业用人,体现用当其愿、用其所长、用当其时的要求,除了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外,还得提高我们组工干部知人善任的能力。我记得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后,中组部提出组工干部要提高“五种能力”,其中之一就是知人善任能力。识人鉴人是一项大智慧,也是一门大学问。其实,在中国古代识人鉴人的智慧是非常丰富的。三国时期,魏国的刘劭著有《人物志》,提出了三谈、五视、八观、九征的识别人才的方法。三谈是考察人的学识,五视是考察人的行为举止,八观是对人的全面情况的考察,九征是考察人的心理素质。曾国藩对《人物志》非常推崇,朝夕研读。这对于曾国藩著《冰鉴》、选良将、用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这本书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另外,还有周文王选才法、姜子牙识人法、庄子识才法、诸葛亮的用人“七观”,这些都给古代的统治者识人用人提供了帮助。到现在,古人的智慧同样可以为今人所吸收和利用。我建议同志们好好学一学前人识人鉴人的智慧,对我们搞好工作是肯定有帮助的。
(二)关于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战斗堡垒。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那么,基层组织建设抓什么呢?我认为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推动。
一是要改进发展党员工作。我们党现在是多少人口,8026万名,什么概念?相当欧洲好多国家的人口。这么多人,作用发挥得如何呢?不尽人意呀!列宁讲过,党的战斗力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我个人的看法,现在党员队伍不是人少了,而是质量不高。在发展党员工作方面,我们一定要注重质量,特别要把握入党动机,把忠诚于党、献身于党的事业的人吸收到队伍中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动机不纯的人混进了党风,而一些觉悟很高的人却在党外。我去陕北调研,那里有个“刘、高现象”,神木、府谷两县各有100多名农民企业家,富裕之后恋乡念旧,投资现代农业,扶贫济困,赞助公益事业,回报社会。我看这些人的精神境界就很高,但不少在党外,我们就应该多去做些工作,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要由过去的“等上门”变为“领进门”。我2007年去德国、西班牙考察,我了解到,各政党在扩大党的同情者队伍、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做了大量工作。社民党对新入党的党员,都要发一封由全国总干事签字的信,欢迎他入党,并征询他的意见。基社盟甚至把入党申请表印在啤酒杯的杯垫上。
二是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我去德国、西班牙考察外国政党建设,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这些西欧政党中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奉献精神非常强。为什么呢?对于绝大多数党员来说,他们入党不是去得什么好处,而是觉得政党的纲领主张、价值取向符合自己的心愿,就自愿加入党的组织,心甘情愿地为党工作。很多人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有的甚至出钱出力。他们入党、出党都容易。只要填张表,就入党了;只要写封信,就退党了。虽然入出口都宽松,但留在党内的都是坚定分子。我就在思考,我们怎样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来增强党员的党员意识呢?比如,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当前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不少党员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千辛万苦找组织,谱写了动人的佳话;如今,有的党员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不参加党的活动,不缴纳党费,还要党组织去找党员,实在不可思议。对流动党员管理,一方面要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注重为党员提供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对那些经教育仍不改正、不符合条件的党员,要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是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很重要,选准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就能致富一方百姓。首先要抓选配,也就是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选优?什么是优?政治素质好、办事公道、群众拥护,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就是优。这就要求我们更新选人用人理念,扩大选人视野,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不拘一格选人才。其次,要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待遇。在基层工作,任务重,条件差,待遇低,基层干部不容易。我们要求干部讲奉献没错,但组织上不能不考虑他们的待遇,不能像有的人说 的那样“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干头、工作上没劲头,离任后没靠头”。对村主要干部全年的报酬,省上规定原则上不低于本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倍,层层这么喊,就是落实不好。为什么?缺乏切实可行的落实办法,像一些困难的县,要靠它自身的财力去解决是不现实的。我在省委组织部工作期间,组织人员调查研究,费了很大的劲,提出了一个落实村干部待遇的意见,就是参照大学生村官报酬的解决办法,实现以省级财政为主,分级负担。分担的原则是按照市、县的财力状况来确定。后来,我一调离,也就没管这件事了。我认为,对制定的政策,一定要认真落实,保证兑现。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失信于党员干部,就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再次,要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一方面要真情关怀,落实好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要贯彻从严治党方针,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不这么做就容易出问题。
(三)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人才问题十分重要。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推进发展的主要支撑力是什么?不是廉价资源,不是货币资本,不是低成本劳动力,而是人才。党中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这是有战略眼光、有前瞻性思维的表现。我认为,人才是一种比资金更重要的资本,是一种比黄金更重要的资源。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就应该由原来的政策推动、投资拉动向人才开发方向转变。有研究表明,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开发人员能比一个一般人员多做5倍至10倍的工作。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加紧在全球范围争夺人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国界、没有宣言的全球性争夺战。人才是全球培养,人才在全球流动,人才被全球争夺。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就决定了必须将它摆上突出位置,所以中央提出要做到四个优先发展,即: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四优先”是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的具体化,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做好人才工作,我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妥善处理三个方面的重要关系,努力实现人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哪三个方面的关系呢?一是既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要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郎现象的发生。二是既要善于用事业来吸引和凝聚人才,又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这实际上讲的是一个环境的问题。我在曲江新区调研时,讲过一句形象的话,环境就像气候,人才就像候鸟,候鸟一定是跟着气候走,哪里环境适宜,它就到哪里去。什么样的环境呢?有这么三点:第一是生活条件。物质是基础,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是稳定、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它不行。第二是事业平台。真正优秀人才都是想干事业的,没有事业可干,再高的待遇也留不住人。我们要为人才搭建舞台,提供剧本,配置角色。第三是自由、平等的环境。真正优秀人才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环境的,只有在自由、平等的环境,才容易造就具有创新精神、视野开阔的人才。人们为什么爱往美国跑,说实在的,美国是自由、平等环境最好的地方。三是既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组织部门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既可以对人才的分布、余缺自行调节,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又可以对人才的供求关系进行引导,促进人才培养和使用相衔接,同时还可以开发人才潜力,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所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发挥好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我们又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重视党和政府在人才宏观管理上发挥的作用,确保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尤其是要切实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做到“六抓”,即:抓战略思想研究,抓总体规划制定,抓重要政策统筹,抓创新工程策划,抓重点人才培养,抓典型案例宣传。
三、在组织部门“比什么”
人在社会中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和别人对比的思想,和同事比,和同学比,和亲戚朋友比……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正常的。相比之心人皆有之,但比什么、和谁比、怎么比却是个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的问题。必须选准参照系,确定正确的比较标准。我们提倡向雷锋学习,雷锋的比较观就是“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他的参照系选择得非常好。
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比、辩证地比、发展地比,在比较中比出干劲,比出动力,比出成绩。对于比较,运用好了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运用不好则会产生消极影响。俗话说的“人比人,气死人”,就是比出了一种坏的结果。比较过程的正与误,比较结果的好与坏,关键是看注意力放在哪里,去与别人比什么、怎么比。如果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职务待遇的比较上,稍不如意就会产生怨气,导致心理失衡,既影响工作,又妨碍自己发展;如果总是把关注点放在物质利益上,比吃比穿比享受,就有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陷入腐败堕落的泥潭;如果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比自己的长处,觉得谁都不如自己,就会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最终什么都做不成。我希望大家多和比自己职位低、生活差的人比,你就会感到很充实。如果总是和比自己职位高、生活好的人比,那永远也不会知足。我们常讲,你走在路上,前面有骑马的,坐轿的,看了心里不得劲;回头一看,还有推车的,挑担的,就不抱怨了。如果实在想不通,我建议可以去看看“三座山”。一是井冈山,中国革命牺牲了多少英烈,与他们比,我们岂不是太幸福了?二是普陀山,看佛的大境界、大度量、大胸怀、大慈悲。三是八宝山,无论什么级别的官员、多么有钱的富翁,到了这里都是一缕青烟飞天外。
在组织部到底和人家比什么?要比的方面很多,我看最重要的有“三比”:比学习,看理论水平;比工作,看业绩成效;比奉献,看党性觉悟。
(一)要比学习。胡锦涛同志指出,勤奋学习,是领导干部增强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这就把学习的重要性说得很到位了。同志们都受过现代教育,学历也高,有的是硕士、博士,但是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要有危机感,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不断加强学习,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学习上比什么呢?
一是要比学习的境界。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我们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王国维说的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讲的什么意思呢?讲的是研究学问之难在于虽经过不断的探索,但仍苦于不得路径,难以入门,抓不着要领。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讲的什么意思呢?讲的是探索学问的历程是非常艰苦的,常常令人形容憔悴、身心疲惫。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讲的什么意思呢?讲的是治学和探索学问虽然艰苦,有时会“山重水复”,但是,一旦入门之后,找到了合适的路径与方法,就会收获“柳暗花明”的惊喜,茅塞顿开,心中累积的那些疑惑迎刃而解,收获的喜悦油然而生。
这三个境界,王国维采取的是借喻的手法,分别借用的是宋代晏殊《蝶莲花》、柳永《凤栖梧》和辛弃疾《青玉案》三首名词中的妙语佳句。这三首词的主题都是写爱情,其词情意缠绵,真挚深沉,读起来脍炙人口。王国维借用词义表达了学习过程中的三重境界,他认为学习是非功利性的,也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不但要像爱情那样真挚,那样一往情深,也要不畏艰难坎坷,坚忍不拔。所以,同志们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克服畏难情绪,克服心浮气躁,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当前,这方面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有的同志就是心静不下来,总是热衷于应酬、忙于事务。同志们,我要告诉大家:学习比喝酒健康,比打牌高雅,比上歌厅下按摩房更能有效地躲避糖衣炮弹。大家都说工作忙,应酬多,的确如此。组工干部负荷就是重,工作压力就是大,而且接待应酬确实不少。不应酬,不现实;不应酬,过不去。比如,领导来调研,你陪不陪同?检查组来检查,你迎不迎接?外地同行来了,你接不接待?不敢怠慢呀!但要说工作忙得、应酬多得没时间学习,我根本不相信。“忙”是相对的,想读书总是有时间的,关键是看你把学习摆在重要位置没有。如果你把学习摆在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地位,时间就会充足;如果你把学习当作可有可无、无所谓的事,就肯定没有时间。我们要学会挤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挤时间就要学会见缝插针读书,坐车、散步、出差、没有工作和应酬的节假日、睡觉前、起床后都是学习的好机会,甚至上厕所也能读两页书。
二是要比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学思融合。我提出,干部要提高学习力。什么是学习力呢?不是你整天捧着书,就会有学习力。如果学习从书中走出来,形成自己新颖的思想、独特的创造,不受他人思想的束缚,这才叫有了学习力。要做到这样,就需要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因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英国作家波尔克指出:“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只读书不思考,就得不到要领,就不会有收获。英国人亚克敦读了一辈子书,一生嗜书如命,他活了66岁,书房里存放了7万卷图书,每卷都有他的手迹,足见他学习是非常勤奋的。然而,他却没有给后世留下任何东西,被人们称为“两脚书橱”。
三是要比学习的成效。我们经常讲,要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这实际上讲的是学习的成效。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空对空的学习毫无意义。有的人爱读书,的确书也读了不少,结果一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和实际结合不起来,或者结合得不紧密,还不如那些书读得少的人来得快当,这就读成了书呆子。书呆子是什么形象?这就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形象: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我希望大家不要成为书呆子!
(二)要比工作。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我说对干部来说,干好工作是硬道理。工作干不好组织上不会认可你,干部群众也不拥护你。如果连最基本的份内工作都做不好,你还去奢谈什么远大理想、宏伟事业呢?李源潮部长指出:“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一种进步。”我希望同志们坚持“干”字为先,在干工作方面来个你追我赶,比比工作态度,比比工作能力,比比工作实效。
一是比工作态度。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个人过来问 :“你们在干什么呢?”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在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很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绘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面两个人的老板。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你的工作,就是你的生命的投影。我们搞工作要有积极的态度,从接待一个来访者,参加一次活动,结交一位朋友,拨打一个电话,校对一份材料等细小方面处处体现我们的姿态,始终做到热情诚恳、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我有这样一种认识:认真就是水平,实干就是能力。认真第一,能力第二。只要我们有心、用心、尽心,有了认真的态度,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在这里我特别要批评有的同志的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我讲过,工作的确很忙,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出差错的理由!有的件报到我这里,竟然还有缺页,你们是怎样层层把关的?有的件把干部的名字都搞错,让我这个刚来才几个月的部长纠错,你不感到汗颜?你们应该比我更熟悉干部呀!我下去,干部处室提供给我的干部审批表,经常有差错,表上告诉该干部是个女儿,结果一问,人家是个儿子,弄得我很难堪。我上次就讲过,要对干部信息档案进行核实整理,这项工作要抓紧做。我们不是要求干部对重大事项都要报告吗,人家报告了,我们就要及时更新!我这里还要指出我们组工干部深入到服务单位太少,接触干部太少的问题。你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也是个态度问题!你去得少、接触得少,你又怎么了解干部呢?我读曾国藩的日记,发现他每天花去时间最多的是什么呢?是接见僚属。一个月中,他接触的僚属有数百人之多。而且不是应付公差,每接见一次都要进行比较细致的谈话,并写下评语、印象等。由于曾国藩阅人无数,又注意观察,还经常总结、验证,所以他才成为“荐贤为用”的典范。他的幕僚薛福成评价他成功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克己为体”,二是“荐贤为用”。曾国藩接见僚属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这就是平时多到服务单位去,多接触干部,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干部、把握干部。
二是比工作能力。把工作干好,没有能力不行,中央提出工作上要有本事。组工干部要有什么本事?中组部曾提出,组工干部要提高政治鉴别、政策运用、知人善任、组工业务和拒腐防变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我们才能做到说话有“底气”,干活有“招数”,服务有主见。我这里,专门提醒大家要重视文字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在机关看什么?一看写,二看说,你写不了材料,说不好话,你的发展肯定受影响。组织部门写材料的任务很重,而我们的写手很缺,现在很多单位是“枪杆子”比“笔杆子”多。写东西、爬桌子是个苦差事,有人归纳是五个特点:从时间上看无白无黑,从任务上看无止无休,从标准上看无顶无极,从内容上看无边无沿,从结果上看无名无利。我们有的同志怕写东西,怕辛苦,能推托的就尽量推托,这怎么能行?还有的同志写是写了,但作为完成任务来应付,不认真推敲,不反复修改,能应付就应付,能凑合就凑合,稿子一交,就事不关己,领导对材料的评价,对哪个地方不满意,有什么修改意见,不再过问,也不再琢磨,你这又怎么能进步?要提高文字综合能力,首先要有不怕苦的精神。其实,只要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做这项工作,纵然在别人看来很辛苦、很乏味,可我们自己不仅不会觉得苦,相反,却乐在其中。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要告诉大家,知道不如喜好,喜好不如做这个事的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希望大家对写作感兴趣。其次,要勤学博览。古语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字综合能力必须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面作基本前提。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后知不足。”我们写材料时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写而后知不足。”一方面是学习准备不足。写作任务接过来,坐下来真正研究时,往往觉得脑子里空空的,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切入。另一方面是资料储备不足。平时不注重资料的积累,即使积累了,也是杂乱无章,一到需要运用资料时,怎么翻箱倒柜也找不到可用的。所以我希望大家注重学习,善于积累,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读报、看书,总是把有用的东西随手记下来,分门别类进入我的资料库,目前我的资料库有3000万字之多。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我文字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再次,要善于总结。毛主席一生重视总结经验。1965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李宗仁夫妇和程思远先生时,程思远告诉他,国外许多人都赞扬毛泽东思想,说毛主席“调查不够不决策,条件不备不行动”。毛主席笑了笑,问程思远:“你知道我是靠什么吃饭吗?”程思远说不知道。毛主席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我很欣赏李瑞环同志讲的一句话,打一仗进一步,不吃糊涂亏,不占糊涂便宜。我们每写完一篇稿子,都要总结一下,成功之处在哪?不足的方面在哪?领导是怎样改的?为什么要这样改?你这样做,肯定会有提高。再讲讲说的问题,文以载道,言为心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掌握了讲话艺术,你就拿到了走向成功的护照。生人对你的第一印象看什么?就看你说。我们有的同志不重视这个问题,爱讲大话、套话、空话,讲出来枯燥、刻板、空泛,谁又爱听?有的会议,领导在上面讲,同志们在下面打瞌睡,我想坐在台上的领导也该好好反思。我希望大家注意加强语言修养,使自己的语言真实、准确、鲜明、纯朴、生动。我很佩服毛泽东的讲话,生动活泼,议论风生,幽默风趣。毛泽东的著名讲话《反对党八股》可以说是运用幽默生趣法的典范。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多次出现“笑声”、“长时间的笑声”、“大笑”、“全场大笑”等,就足以让人想象到讲话的妙趣横生和神采飞扬。还有一次毛泽东来到红军大学作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报告。有人问,如果蒋介石不谈判,不接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抗日主张怎么办?蒋介石心狠手辣,毫无信义,放了他,他会抗日吗?毛泽东说:“你们看,陕北的毛驴很多。毛驴驮了东西是不愿意上山的,但是陕北老乡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是愿意抗战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当然喽,要拉得很紧,推得有力,打得得当,驴子就被赶上山了。”你们看多么的生动!
三是比工作实效。我们有些干部光说不干,“说功”比“练功”好,“唱功”比“做功”强,讲起来头头是道,就是不行动、不落实、不见效。有的人总喜欢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就是不说怎样才行、怎样才对,整天坐而论道。还有的同志干是干了,但干的是什么呢?搞的都是些花里胡哨的事,都是一些不打粮食的事,要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应该多办实事,多求实效,要做到这个,一个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个是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现在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害得大家叫苦不迭,要找原因,我看有的是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带来的,有的是上级组织缺乏正确的评价标准压出来的。比方,检查工作就看你开了多少会,发了多少文,搞了多少活动,很少去注重实效,文山会海不就是这样来的吗?!我说过,我最痛恨形式主义的东西,坚决向形式主义开火。我们有些同志爱搞些形式主义,来的东西经常被我枪毙,不对我的胃口,我不要这样的东西!我希望大家跟我对表,适应我的风格,这也是对事业对同志负责。
(三)要比奉献。奉献,是支撑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是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的良方。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这一至理名言,是对奉献超越时空的礼赞。奉献,就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具体体现;奉献,是组工干部的灵魂。奉献意味着少考虑个人利益,意味着凡事少图回报,不求索取。奉献,没有终点。
比奉献就要甘为人梯。“东山望去,黄河奔腾,不过是九曲回肠;月空俯视,大海无边,不过是蓝蓝一点”,组工干部应有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口渴时觉得能喝下整个大海,这叫贪念;真口渴时只喝下属于自己的一杯清茶,这叫自律。作为组工干部,怎样对待自己的职务升迁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人可能会想,组织部是管干部的,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干部就是不能有“先得”的思想!就像银行的业务员,他们每天都跟很多钱打交道,但你不能说他就可以随便把钱装进自己的腰包里吧?组工干部所从事的工作多是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没有甘做“幕后英雄”,甘当“人梯”的精神,就不配在组织部门工作。李林森说得好:“组织部是个渡人的梯。”我们就应该甘心情愿做这种人梯,当好党员、干部、人才的“发射架”、“铺路石”,千方百计为干部的成长创造条件,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搭建平台。当然,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个人讲奉献,组织讲关爱”,这是两个方面的意思,作为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有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作为组织,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干部的成长进步。对于那些素质好、能力强、有潜力的组工干部,该提拔的要提拔、该输送出去的要输送出去,不断拓展组工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我不赞成把组织部弄成干部提拔最慢的部门,组织部门人才济济,应该成为干部成长的摇篮。
比奉献就要廉洁自律。公生明,廉生威。为官廉洁,被视为“国之大维”、“人生大纲”、“仕者之德”。欲望与生俱来,这是没什么可怀疑的。有人曾问马克思:你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马克思回答:“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说出了整个人类的内心渴望。大家看看那些腐败分子,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私欲膨胀,变成了贪欲。让膨胀的私欲缠身,就会像雪球滚到半山腰,刹也刹不住,挡也挡不了,只能滚跌谷底摔成粉末。为什么这些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呢?我看主要是没有看得透、想得开。人生至多也不过百年,匆匆之后便成为过客。不管你多么伟大,还是多么平凡,最终都归于一掊黄土。什么名和利呀,都是身外之物。看透了这点,你又有什么想不开呢?我真不理解那些腐败分子,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的贪污受贿那么多钱,藏着掖着,不敢花,也没享受,最后进了牢房,你说有什么意思呢?!江苏有句俗话:“家有黄金几吨,一日不过三顿”。我认为,人不可无钱,但绝不可贪钱。收到一则短信,觉得有点意思:“钱少是自家的,钱多是大家的,再多是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对于腐败分子来说,钱多了有什么用?量刑时就有用了!在充满着诱惑、弥漫着欲望的当今社会,组织部门也不是一块净土,组工干部中也出了少数害群之马,最近几年揭露出来的就有:江苏徐州原市委组织部长陆正方,买官卖官收受贿赂被判刑17年;安徽铜陵原市委组织部长吴广春,利用人事安排权收受贿赂被判刑13年;河南许昌原市委组织部长王国华,利用干部职务晋升、调整工作等谋取私利被判刑15年;湖南通道县原县委组织部长向志清,担任组织部长仅两年时间就卖官受贿30万元被判刑11年。这些人都是组织系统的老鼠屎,他们像几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那样,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而且给组工干部丢了脸、给党的形象抹了黑。面对这些万人唾弃的反面典型,我们要见不贤而内省,辨明是非,警钟长鸣,要坚守清正廉洁这条底线,做到抗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把得住小节。
比奉献就要任劳任怨。组织部门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加班成了“家常便饭”。我虽然提倡干部不要加班加点,但一些同志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主动放弃休息加班加点。目前组织部门都在“树品牌、创亮点”,组工干部之间也在“争一流、创第一”,干部压力的确很大。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压力,难免会身心劳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的干部能够做到任劳,但不能做到任怨,容易抱怨不休、絮絮叨叨。我告诉大家,不任怨就把任劳的成果全抵销了。作为组工干部来说,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自觉锤炼意志和品质,不断提高在各种压力、困难和考验面前自我调适的能力,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做到有疲劳而不抱怨。作为组织来说,一方面要尽量给组工干部减压减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干部的心理疏导。所以,我一来就提出要给干部减负。就说加班加点的问题,如果加班加点有实效、创造了价值,也值得,但同志们想一想,是不是不少的加班加点干的活是不打粮食的事呢?结果把干部累坏了、累病了,我觉得这样得不偿失这是劳民伤财。这样的白+黑、5+2,我们不要!要减负,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太重要。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今天一个花样,明天一个名堂,搞的都是些形式主义,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引起上面的注意,为自己的提拔增添法码。下面还能不加班加点,只有把你折腾死!
最后,我用三句话来概括一下。第一句话:选定目标,明确追求的志向;第二句话:找准坐标,摆正自己的位置;第三句话:把握航标,掌握人生前进的方向。啰嗦啰嗦讲了这么多,但我负责任地向同志们报告,我对这“三个什么”的问题思考了好久,为今天的讲话也作了精心的准备。讲得不妥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